第10章
晨曦的第一缕光芒穿透云雾,为山间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那柔和的光线如同上天赐予的礼物,让整个云雾村沐浴在温暖的怀抱中。
江小川推开茶馆那扇历经岁月洗礼的老木门,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诉说着百年来目睹的沧桑变迁。
他深吸一口带着露珠清香的空气,那股混合着湿润泥土、青草和远处茶园特有的芬芳让他的肺部为之一振,感受着这个似乎与昨夜隔世的清晨,每一次呼吸都让他与这片土地建立更深的联系。
他昨晚几乎彻夜未眠,每当疲倦让他闭上眼睛,叶晚晴忧伤的面容和开发商威胁的场景就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如同两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无法获得片刻安宁。
他取来一把已经有些磨损的竹扫帚,那是爷爷亲手编织的,每一根竹丝都被精心选择和处理,体现着老一辈人对工具的尊重与珍惜。
他开始像爷爷几十年来每天清晨所做的那样,细致地清扫门前铺着青苔的青石板路,这个简单的动作承载着家族的传统与习惯,是对先辈的一种无声致敬。
扫帚与石板接触发出轻柔的“沙沙”声,如同某种古老的节奏,那声音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清晰,与远处山间啁啾的鸟鸣、树叶沙沙的摩擦声融为一体,组成了云雾村特有的晨间协奏曲。
阳光渐渐变得明亮,穿过古老的茶树洒落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为江小川的侧脸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勾勒出他坚毅的轮廓和紧锁的眉头。
“江家的孩子,这么早就起来了?”一个略带沙哑却精神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打断了江小川的思绪,那声音中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和与睿智。
江小川循声望去,看到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站在不远处的青石板路上,晨光为他投下长长的影子,他穿着一件略显褪色却整洁的灰蓝色衬衫,布料看得出是经过多次洗涤但被精心熨烫过的。
那人戴着一副老式黑框眼镜,镜片有些泛旧但擦拭得一尘不染,镜片后的眼睛炯炯有神,目光中透着一种学者特有的睿智与专注,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尊敬之情。
江小川仔细打量着来人,很快认出这是镇上文化站的杨主任,记忆中小时候曾见过他几次,那时他带着一支小团队来村里收集民俗资料,总是耐心地询问村中老人,记录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习俗。
“杨主任?”江小川惊讶地放下手中的扫帚,快步迎上前,语气中带着惊讶和一丝诧异,右手不自觉地拂去衣服上的灰尘,表现出对来访者的尊重,“您怎么有空来我们村?”
杨主任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露出整齐但略微泛黄的牙齿,他的目光不停地打量着这座古朴的茶馆,从门楣上精致的木雕到雕花的木窗,再到斑驳的土墙和门前那对已经部分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辨的对联,眼中闪烁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和欣赏之情。
“是来找你爷爷的,听说拆迁的事闹得挺凶,这座老茶馆可是我们镇上为数不多的百年建筑了,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杨主任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学者面对古物可能被毁坏时特有的痛惜和担忧。
江小川心中一动,正欲详细询问杨主任来意,茶馆门内突然传来爷爷江大海熟悉的声音,那声音虽然因年迈而略显嘶哑,却依然中气十足:“是杨主任吗?快请进来喝茶!”
随即是拐杖敲击老旧木地板的“笃笃”声,每一下都带着岁月的重量和老人家的坚韧,江大海已经撑着他那把盘了几十年的橡木拐杖,从里屋慢慢地走了出来,步伐虽然缓慢却稳健有力。
老人家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皱纹中盛满了真诚的笑意,苍老的眼睛因这份喜悦而闪闪发亮,仿佛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主人家的真挚与热忱。
茶馆内,晨光透过精心雕刻的花窗格在古旧的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勾勒出精致的花鸟鱼虫图案,随着阳光角度的变化而缓缓移动,仿佛为这古老空间注入了流动的生命。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质的清香和各种茶叶混合的独特气息,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让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这座建筑的年代感和文化底蕴,每一次呼吸都像是与过去对话。
江大海亲自为杨主任泡了一壶云雾老茶,那是几年前自家茶园特意挑选的芽尖所制的顶级茶叶,一直珍藏在特制的陶罐中,只待贵客光临时才会启封,茶叶的色泽翠绿中带着一丝金黄,散发着淡雅的清香。
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和细小伤疤的手指熟练地掌握着水温和冲泡时间,从提壶注水的高度到回旋的手法,每一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般优雅,带着几十年茶艺浸润的从容与精准,那是任何年轻人都无法轻易模仿的熟练。
杨主任恭敬地双手接过江大海奉上的茶杯,轻轻嗅了嗅那袅袅上升的水汽中夹带的茶香,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如同发现珍宝的鉴定师:“好茶!这香气纯正浑厚,回甘悠长,只有传统工艺和多年经验才能做出这种层次感,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喝到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好茶了。”
“那是自然,”江大海脸上露出藏不住的自豪神色,那股倔强和骄傲立刻让他佝偻的背脊挺直了几分,整个人看起来年轻了十岁,眼中闪烁着传承者的光芒,“这是我们江家祖传的制茶工艺,从我曾祖父那辈就开始了,历经五代人的坚守和完善。”
老人家轻抚着茶桌,那是一张被茶水浸润了数十年的红木桌,表面光滑如镜,能隐约看到木纹深处的茶渍,他继续说道:“现在很多茶叶都讲究产量,用机器加工,讲究效率和标准化,哪还有这种纯手工的韵味?那些机械化生产的茶叶虽然外表光鲜,却失去了灵魂。”
就在三人沉浸在茶香和交谈间,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那脚步声轻盈而有节奏,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小曲,还伴随着一阵温柔如水的呼唤:“江爷爷,小川?你们在吗?”
那是叶晚晴的声音,清亮中带着一丝温婉,如同山间清泉,让人听了就能想象出那个温柔坚强的女子形象。
江小川立刻起身迎了出去,动作迅速而自然,心中涌起一阵担忧,生怕她因为昨晚的事情有什么变故,担忧之情写在脸上,眉头不自觉地微微皱起。
当他看到叶晚晴站在晨光中,阳光为她纤细的身影勾勒出一道柔和的金边,她脸上带着一种久违的兴奋和希望时,江小川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紧绷的神经也稍微放松了下来。
叶晚晴今天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那是她自己缝制的,布料虽然普通却剪裁得体,衬托出她温婉的气质和窈窕的身姿,展现出乡村教师特有的朴素美。
她的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用一支木质发簪固定,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精致的五官,虽然面色略显苍白,但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她整个人看起来神采奕奕,充满生机与活力。
“晚晴,你…还好吗?”江小川轻声问道,声音中满是关切,眼睛紧紧盯着她的脸色,试图从中捕捉任何不适的迹象,昨晚的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回,让他不由自主地向前迈了一步,似乎随时准备提供支持。
叶晚晴对他眨了眨眼,那双清澈的眼睛中闪烁着智慧和坚定,她微微点头示意自己没事,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无声地安抚着江小川的担忧。
随后她从挎在肩上的布艺挎包中拿出几张印着红头的文件,纸张边缘因为她匆忙的塞放而略微卷曲:“小川,我昨晚想了一整夜,辗转反侧间突然想到了一条可能的出路,或许我们可以走另一条路!”
她的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语速比平时快了几分,眼睛亮得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辰,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自己的重大发现。
“这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请表,我从县文化局网站下载并打印出来的,上面详细列明了申报条件和流程,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申报'云雾山古法制茶技艺'和'百年茶馆文化'!”她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那些纸张,指甲上没有任何修饰,却干净整洁,是一双勤劳的手。
江小川接过文件,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展平那些因潮湿而略显松软的纸张,眼睛迅速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和要求,每读完一项,眉头的皱纹就舒展一分,最后眉开眼笑:“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一旦成功申报为非遗项目,开发商就不能轻易强拆了,这将给我们提供法律上的保护!”
他们走进茶馆,阳光透过他们的身影在地板上投下两道并行的剪影,江小川向爷爷和杨主任介绍了叶晚晴,并简要说明了她的想法,声音中带着难掩的兴奋和一丝希望。
杨主任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陷入沉思,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年代久远的茶桌,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那是他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
“申报非遗保护项目…”杨主任摘下眼镜,用衬衫一角仔细地擦了擦略带雾气的镜片,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似乎能帮助他理清思路,“这个想法很好,也很合时宜。最近上级文化部门确实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那些濒临消失的手工技艺和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场所。”
江大海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浑浊的眸子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仿佛干涸的湖泊忽然注入了清泉,他那枯瘦如树枝般的手指紧紧抓住陪伴他半生的橡木拐杖,关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皮肤下的青筋清晰可见。
“真的有可能吗?我们这小地方…”老人的声音中混合着怀疑与期待,像是不敢相信这样的好事会降临在他们身上,眼神中闪烁着小心翼翼的希望。
“当然有可能,”杨主任重新戴上那副略显老旧的黑框眼镜,镜片在晨光下反射出一道微光,他的语气从闲谈变得专业而认真,像是从一位朋友转变为一位官方代表,“事实上,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这个。江老,您的茶馆在我们镇上文化地图上一直是个重要标记点,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深入调研。现在开发商要强拆,文化站不能坐视不管,我今天是来实地考察的。”
叶晚晴激动地看向江小川,她那双因长期操劳而略显疲惫的眼睛此刻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像是黎明前最亮的那颗星辰,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脸颊因兴奋而泛起淡淡的红晕。
“太好了!有官方支持,我们的申请就更有希望了!”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纤细的手指不自觉地紧握成拳,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杨主任站起身,他那双穿着略显陈旧但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皮鞋在古老的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他开始在茶馆内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他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每一寸角落,时不时停下来从口袋中取出一台小巧的数码相机拍照或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
那些被无数茶客手掌和岁月磨得发亮的木质楼梯扶手、墙上挂着的已经泛黄发脆的老照片、角落里那些带着茶垢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线条的古旧茶具、陈列架上摆放的手工竹编茶篓…这些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是老旧物件,但在杨主任这位文化工作者的眼中,每一样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时光长河中不可多得的明珠。
“这茶馆确实很有价值,”杨主任最后回到座位上,他的眼中闪烁着专业人士发现珍宝时才有的那种赞赏光芒,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特别是那些雕花木梁和回廊,都是典型的清末民初风格;店内陈设和工具大多是原始保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最重要的是,江老您对茶艺的传承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这正是非遗保护最看重的部分。”
江小川和叶晚晴对视一眼,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火花,那是经历了太多挫折后终于看到一线曙光的喜悦,是绝处逢生的欣喜,但杨主任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从头顶浇下,瞬间冲散了那份温暖。
“不过,我必须实话实说,”杨主任推了推眼镜,那是他要说重要事情前的习惯动作,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而专业,像是从朋友变回了公务人员,“申报非遗项目的条件很苛刻,需要满足几个关键要求:首先是完整的传承谱系,要能清晰证明这项技艺或文化场所有至少三代以上的传承历史;其次需要实物证据,比如老照片、账本、工具等能证明历史渊源的物件;第三是需要专家评估,这方面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些专家学者;最后,也是最难的部分,需要详实的文献记录,包括技艺的完整记载、发展变迁史等书面资料。”
江大海的脸色渐渐暗了下来,就像夕阳西沉时的天空,从明亮转为暗淡,眼中的希望之光慢慢熄灭,被现实的阴影所吞噬,他长叹一口气,那声音仿佛从灵魂深处发出,带着深深的无奈和岁月的沧桑。
“传承谱系和实物证据应该没问题,我们家的祖传秘方和工具都还在,但详实文献记录…我们江家人一直是靠口耳相传,很少有什么书面资料…”老人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变成了自言自语,像是一盏油尽灯枯的灯,微弱却依然坚持着最后一丝光亮。
沉默在茶室里蔓延,像是一层无形的雾气,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几人各怀心事,连杯中的茶都冷了,茶叶沉在杯底,无人注意,阳光悄悄移动,室内的光影也随之变换,如同无声流逝的时间,带走了刚才的欢欣与希望。
“等等!”江小川突然想起什么,猛地站起身,动作之大几乎打翻了面前的茶杯,茶水在杯中晃动,差点溢出杯沿,“爷爷,您不是说过,曾祖父有一本手抄的茶艺笔记吗?”
江大海的目光一亮,像是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光明,随即又黯淡下来,如同被风吹熄的烛火,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拐杖光滑的表面,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那本笔记早就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几次,但后来家里几次搬迁,再加上文革时期…”老人的声音中充满了遗憾,眼神飘向远方,似乎在回忆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
“会不会在阁楼那些旧箱子里?”江小川追问道,他的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声音因激动而提高了几分,“前几天我看到阁楼上有几个我从未打开过的旧木箱。”
“有可能,”江大海缓缓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回忆的神色,那目光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几十年前,“我记得当年为了保护一些家传物件,确实藏了不少东西。”
江小川转向叶晚晴和杨主任,他的脸上写满了决心,眼神中闪烁着行动的光芒,身体已经微微前倾,随时准备出发。
“我这就去阁楼找找看!”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像是一位即将踏上征途的勇士。
茶馆阁楼久未开启,推门时发出沉闷的“吱呀”声,那声音低沉而悠长,仿佛在抗议这突如其来的打扰,又像是在诉说着被遗忘的委屈。
灰尘在透过窗缝照射进来的阳光下飞舞,像无数细小的精灵在空中跳跃,在光束中形成一道道微妙的光影交错。
江小川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涌入这个沉睡的空间,窗框因多年未动而发出抗议的声音,一股夹杂着灰尘和陈年木头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喷嚏。
阁楼不大,但堆满了各种旧物:母亲曾用过的缝纫机,上面的金属部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巧;七零八落的家具零件,有些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形状;几个古旧的木箱,表面的漆已经剥落,露出下面的原木;还有一架落满灰尘的算盘,珠子已经变得暗淡无光,但依然排列整齐,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时光长河中的一个个见证者。
“这边!”叶晚晴发现了一个看起来年代最久远的红木箱,她的声音因发现而兴奋,手指指向角落里那个与众不同的箱子。
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虽已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那些线条流畅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一个关于技艺与传承的故事。
江小川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锁扣已经生锈,打开时发出刺耳的“咔嚓”声,一股淡淡的樟脑和陈年纸张的气味扑面而来,那是时光的味道,是记忆的香气。
箱子里整齐地叠放着一些泛黄的纸张,最上面是几张家族合影,照片虽已泛黄模糊,边缘甚至有些卷曲,但依然能辨认出几代人站在茶馆门前的自豪神情,那些面孔虽然陌生却又莫名地熟悉,仿佛血脉中的某种联系让江小川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照片下面,他们发现了一本用线装订的手抄本,封面上写着“云雾茶艺”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那字迹虽然因岁月而略显褪色,但依然能感受到写字人当年的自信和骄傲。
“找到了!”江小川激动地拿起这本厚厚的手抄本,他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生怕这珍贵的历史文物会在他手中化为尘土。
只见上面记载的不仅有制茶工艺的详细步骤,从采摘到揉捻再到烘焙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还有茶树种植、采摘、存储的各种心得,字迹工整,图解清晰,甚至包括不同季节、不同时辰采茶的讲究,以及云雾山区特有的气候如何影响茶叶品质的观察记录,那是一本真正的茶艺百科全书,是江家几代人智慧的结晶。。